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专业介绍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4-08-28 16:30 来源:阜南农林科技学校
【字体大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作物生产技术

专业代码:610102

二、入学要求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全日制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农林牧渔(61)

所属专业类(代码)

农业类 (6101)

对应行业(代码)

农业(01)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农业技术员(5-05-01-00)

农作物植保员(5-05-02-01)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作物生产技术服务、农资或农产品营销、作物种子种苗生产

职业类证书举例

设施蔬菜生产、粮农食品安全评价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全面提升素质、知识、能力,筑牢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基础,掌握适应岗位(群) 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能够熟练掌握与本专业从事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减肥减药、耕地质量保护、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产业文化,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应用文写作、数学、农业化学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一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作物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具备识土、认土、科学施肥、合理利用与改良土壤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7)具备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和发生规律的判别等技术技能,掌握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方法,具备进行科学预防和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8)掌握大田作物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全生育过程管理的技术技能,具备作物生产田间管理的能力;

(9)掌握土壤耕作、作物播种、移栽、施肥、灌溉等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保养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具有正确使用和保养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获机等的能力;

(10) 具有适应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初步掌握农业领域数字化技能;

(11)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掌握基本身体运动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3)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4)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农业行业的作物生产技术服务、农资或农产品营销、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等岗位(群),能够从事农作物生产作业、种子种苗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业机械操作与保养和农资、农产品营销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

应将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化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国家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

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实训等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名称,但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5门。包括:农业生物技术、种植基础、土壤与肥料、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等。

(2)专业核心课程

设置8门。包括:大田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生产技术、种子种苗生产技术、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农业机械操作与保养、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及农资营销等。

(一)公共基础课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做到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3.哲学与人生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4.职业道德与法治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开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指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6.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为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7.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增强国际理解,理解思维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8.信息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设,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生产、生活与学习的技能,培养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和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9.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培养体育爱好和专长,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使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0.艺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开设,包含音乐、美术、舞蹈、设计、工艺、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和实践,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挥艺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以情动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健全健康人格,厚植民族情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1.历史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开设,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分为日常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的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劳动转变观念,克服自身自理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个体本位”倾向严重等弱点,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使自己在劳动中受教育、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农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要求必须要与产业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农学的劳动教育中有着产教融合的特色,在产教融合中加强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方面的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社会的各方面,从而促进农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价值认同内化、知识检验评价和成果转化推广,使农学学生提升立足乡村、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和扎实本领。

13.化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开设,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专业

核心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大田作物

生产技术

① 识别常见大田农作物。

② 合理安排本地区作物布局 与生产。

③ 对农作物种子播前处理操 作。

④ 土壤耕作、整地与施肥、 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 获

① 了解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形态特征。

② 掌握本国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本地区作物布局与生产的方法。

③ 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的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 播前处理方法;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技术。

④ 掌握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

2

园艺植物

生产技术

 

 

① 识别常见园艺植物。

② 园艺植物的布局与生产。

③ 种苗扦插、嫁接和分株等。

④ 设施农业生产

① 熟悉园艺植物的分类。

② 掌握主要瓜果蔬菜的生产和布局方法。

③ 掌握主要园艺植物的扦插、嫁接和分株等种苗生产方法。

④ 熟悉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具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等工作的能力;能够利用农业设施开展园艺植物的生产工作

3

种子种苗

生产技术

 

① 正确识别种子。

② 种子繁育和品种保纯防杂。

③ 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

④ 种子、种苗田间质量检验。

⑤ 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管理

① 能识别主要农作物种子,了解二圃制、三圃制原种生产方法、步骤。

② 掌握种子繁育的主要方式与方法,掌握品种保纯防杂方法。

③ 具备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瓜果苗木等主要作物种子种苗生产技术。

④ 掌握种子种苗田间质量检验、品种试 验与审定技术方法。

⑤ 掌握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的 规范和技术

4

作物病虫

草害防治

①识别田间常见的昆虫。

②识别作物田间常见病害及症状。

③调查统计田间主 要病虫草害。

④区分农药种类与类型合理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⑤识别常见的农田杂草,对主要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工作

①了解田间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及其识别方法等基础知识。

②掌握主要农作物病害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③掌握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方法。

④ 掌握农药基础知识和安全使用方法。

⑤ 了解农田主要杂草类型和特征,正确识别常见农田杂草;掌握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方法

5

农业机械操作与保养

① 耕整地机械的使用与维护。

② 播种机械的使用与维护。

③ 水稻育秧与移栽机械的使 用与维护。

④ 植保机械的使用与维护。

⑤ 灌溉机械的使用与维护。

⑥ 收获机械的使用与维护。

① 熟悉铧式犁、旋耕机和耙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② 掌握自动播种机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③ 掌握插秧机的操作和保养方法。

④ 熟悉机动喷雾机的构造,掌握机动喷雾机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⑤ 掌握喷灌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⑥ 掌握收获机械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具备联合收割机操作技能

6

农产品贮藏与 物流

 

 

①主要大田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

②主要果品的贮藏和加工。

③主要蔬菜的贮藏和加工。

④农产品运输的类型和方法

① 掌握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大田农产品贮藏的主要方式;理解主要农产品对贮藏 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要求。

② 掌握苹果、葡萄、梨等主要水果的贮藏和加工方法。

③ 掌握叶菜、瓜类等主要蔬菜的贮藏和加工方法。

④ 掌握农产品主要的运输类型和方法

7

农产品质量 检测

① 农产品安全生产。

② 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③ 农产品营养成分检测。

④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农产品) 和农产品地理 标志申报

① 掌握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概念,能区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技术及流 程;掌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方法。

② 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和追溯体系,从生产环节、包装和运输过程、贮藏过程到基地准出等全程实施质量安全控制。

③ 掌握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础知识,理解各检测指标的测定方法和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能对农产品营养成分和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④ 熟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 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程序,能对认证证书与标志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8

农产品及农资 营销

① 农产品及农资市场调研。

② 农产品及农资品级鉴定。

③ 农产品及农资营销策略。

④ 通过智能平台发布农业信息

① 了解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营销主体,了解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现状,能够进行农产品及农资市场调研。

② 了解农产品及农资类别,熟知农产品及农资的质量标准,农产品及农资品级鉴定、场供求信息采集与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③ 掌握促销组合策略,能够制订农产品及农资营销策略。

④ 能够选择合适的产品展示方式,有效发布农产品及农资信息;掌握客户服务、农产品经纪、农资代理的相关知识。

七、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种子经营与管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林果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植 保无人机与施药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特种作物生产技术等。

根据本校现有的条件,农学专业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索重构课程体系,如按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将农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专业拓展课程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重组为相应课程。

实训实习课

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校内外进行作物生产、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种子种苗生产、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营销等综合实训。在农业行业的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种子种苗工厂、农资及农产品营销店等企业进行作物生产、种子种苗繁育、农产品和农资营销等岗位实习。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

学校结合农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改革,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农学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探索实践课程改革。开设劳动实践教育、生产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实验。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八、学时安排

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岗位实习按每周32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一般为3456学时。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3,专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2/3。岗位实习时间为6个月,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50%以上。

(一)学时比例表

课程

类别

必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课程

类型

公共

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

选修课

课程

公共

基础课

专业

核心课

实践课 (实训实习课)

专业(技能)

方向课

公共

选修课

专业

选修课

学时

1160

407

1176

232

247

比例(%)

35.56

11.78

34.03

6.71

7.1

 

(二)教学活动周数分配表

校内课堂教学

入学教育及军训

校内集中实训项目

认知实习

毕业实习

毕业教育

考核

机动

寒暑假

合计

 

 

 

技能考证训练

17

1

 

 

 

 

 

 

 

1

1

4

24

18

 

 

 

 

 

 

 

 

1

1

8

28

18

 

 

 

 

 

 

 

 

1

1

4

24

18

 

 

 

 

 

 

 

 

1

1

8

28

17

 

 

 

 

1

 

 

 

1

1

4

24

 

 

 

 

 

 

 

18

1

 

1

8

28

 

 

 

 

 

 

 

6

36

156

(三)教学时间安排表

 


阜南农林科技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总学时

其中

占总

课时

各学期周数分配

备注

理论

实操

1

2

3

4

5

6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公共

基础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6

36

 

35.5%

 

2

 

 

 

 

 

 

2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36

36

 

 

2

 

 

 

 

 

3

哲学与人生

36

36

 

 

 

2

 

 

 

 

4

职业道德与法治

36

36

 

 

 

 

2

 

 

 

5

语文

252

 

 

3

3

3

3

2

 

 

6

数学

216

 

 

3

3

2

2

2

 

 

7

英语

198

 

 

3

3

3

3

 

 

 

8

信息技术

108

 

34

2

2

1

1

 

 

 

9

体育与健康

144

40

104

2

2

2

2

2

 

 

10

艺术

36

 

20

1

1

 

 

 

 

 

11

历史

72

 

 

2

2

 

 

 

 

 

12

化学

72

 

24

 

2

2

 

 

 

 

 

13

劳动

36

 

36

 

1

1

 

 

 

 

 

专业基础课

14

农业生物技术

54

 

 

 

3

 

 

 

 

 

 

15

种植基础

54

54

 

 

 

3

 

 

 

 

 

16

土壤与肥料

54

36

 

 

 

 

3

 

 

 

 

17

农业信息技术

36

36

 

 

 

 

 

2

 

 

 

18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54

54

 

 

 

 

 

 

3

 

 

专业

核心课

19

农产品贮藏与物流

36

20

16

11.8%

 

 

 

 

 

2

 

 

20

作物病虫草害防治

54

34

20

 

 

 

 

3

 

 

21

园艺植物生产技术

54

34

10

 

 

 

 

 

3

 

22

种子种苗生产技术

54

42

12

 

 

 

3

 

 

 

23

大田作物生产技术

61

36

25

3

1

 

 

 

 

 

24

农业机械操作与保养

32

 

20

2

 

 

 

 

 

 

25

农产品质量检测

40

20

20

2

1

 

 

 

 

 

26

农产品及农资营销

58

38

20

 

 

 

 

 

3

 

实践课

27

入学教育(军训)

32

 

32

34.0%

 

 

 

 

 

 

 

1周

28

顶岗实习

576

 

576

 

 

 

 

 

 

18周

29

毕业教育

32

 

32

 

 

 

 

 

 

1周

 

 

 

 

 

 

 

任选课

30

气象学实习

103

 

84

 

 

 

 

3

3

 

31

农业微生物实习

201

 

201

 

 

 

 

6

6

 

32

生物化学实习

232

 

210

 

 

 

 

 

 

14周

专业(技能) 方向课

33

经济作物栽培

58

 

40

8.8%

 

 

 

 

 

6

 

34

大棚操作与管理技术

72

 

48

 

 

 

 

 

7

 

35

农产品加工与营销

102

 

64

 

 

 

 

 

7

 

公共

选修课

36

书法

41

 

25

10.0%

 

 

1

 

2

 

 

37

作物生产技术素养

42

 

30

 

 

 

2

2

1

 

38

劳动及安全教育课

46

 

42

 

 

 

2

2

1

 

专业

选修课

39

作物生产技术职业活动

47

 

30

 

 

 

2

2

1

 

40

技能考证训练

71

 

60

 

 

 

 

2

2

 

 

 

 

总计

3456

 

1829

 

 

 

 

 

 

 

 

九、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1.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和职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为 19.1 ∶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5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6人。能够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2.专业带头人

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国内外农业行业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具有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教科研工作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3.专任教师

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设施园艺等相关专业学历;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社会服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4.兼职教师

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中聘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建立专门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1.教室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

2.校内实训室

实验、实训场所符合面积、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实验、实训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能够满足实验、实训教学需求,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确定,能够满足开展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病虫害等实验、实训活动的要求,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

(1)植物生产与环境实验室

配备冰箱、烘箱、恒温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交换发生器、电子天平、土壤养分速测仪、土壤张力计、土壤粉碎机、温度计、pH计、pH复合电极、电导率仪、电导电极 等设备(设施),用于植物生产与环境等的实验教学。

(2)植物保护技术实训室

配备超净工作台、光学显微镜、双目解剖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冰箱、高压灭菌锅、黑光灯、性诱捕器、恒温振荡机、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仪、喷雾器、喷雾机、植保无人机、打孔注药机、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微量移液器、分析天平、电子天平、显微照相设备、放大镜、各种病害腊叶和浸渍标本、各种昆虫针插和浸渍标本、昆虫针、展翅板等设备(设施),用于植物保护技术等的实训教学。

(3)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

配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恒湿培养箱(光照)、多层铝合金培养架、摇床、电热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电子)、空调、超声波消毒仪、冰箱、pH计、显微镜等设备(设 施),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等的实训教学。

(4)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实训室

配备小型轧花机、电热鼓风干燥箱、电子天平、游标卡尺、手提式折光测糖仪、电热恒温培养箱、纤维拉力机、种子箱、台秤、谷粒长宽测定器、小型单株脱粒机、微电脑自动数粒仪等设备(设施),用于农产品贮藏、农产品质量检验等的实训教学。

(5)作物生产实训室

配备作物标本、智能人工气候箱、生化培养箱、变温发芽箱、光照强度测定仪、电导率仪、电子天平、气(液)相色谱仪,用于作物生产技术等的实训教学。

3.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作物生产、种子种苗生产、农作物植保、农资与农产品营销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农业行业政策法规资料,有关职业标准,有关作物生产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和期刊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提供农业、植物保护、农药等相关网站信息,充分利用智慧职教平台有关农林牧渔类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中相关数字化资源,做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在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场所建设1个及以上的虚拟仿真实训室,建有与实训内容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组织开展信息化实训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近年来,本专业结合行业、企业职业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依托校企合作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充分对接工作过程、衔接岗位需求,充分利用实训实习条件进行专业技能教学,全面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并注重职业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五)学习评价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课堂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笔试、实践操作考核以及参加各类型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分平时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实训实习评价和顶岗实习考核。

1.平时成绩考核

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做出平时成绩的评定。

2.理论知识考试

根据平时测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

3.实训实习评价

各技能课程根据学生在实践技能训练操作过程中的规范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以一定的技能标准,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评定。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认定学生的技能水平。为适应“1+X”证书制度的开展,将逐步推行课程理论考试与技能鉴定理论考核合一,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合一的方式。

4.顶岗实习考核

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六)质量管理

(1)学校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评价、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日常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专业教研组织应建立集中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十、毕业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

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细化、明确学生课程修习、学业成绩、实践经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等。要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各教学环节,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阜南农林科技学校

                                  2024年8月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